優化國內訂房首頁,調整更清楚的視覺架構,幫助使用者更好找到適合的飯店。
①透過使用者訪談,了解目標需求,找出操作中的痛點。
②以低保真原型於團隊內部進行討論,發想介面的可能性。
③以高保真原型進行成品的開發。
初次將設計方法導入專案中,有效的將議題聚焦在使用的需求上,並在設計規範下達到良好的發揮空間。
首先透過訪談使用者,了解使用者對於訂房的目標需求,並觀察操作網頁時所遇到的痛點。
中高度使用者
最常使用 Skyscanner
旅遊前會先預訂飯店,通常會先注意飯店的價格,再參考評價,最後選擇最高性價比的飯店
目標與需求
希望能在首頁看到最近熱門的飯店,或知道優惠的消息
輕度使用者
最常使用 Booking
平常會參考比價網的價格,然後再使用Agoda或Booking訂感興趣的飯店
目標與需求
通常會想比較飯店的地點、價格和環境,也希望能推薦有主題或故事性的飯店
輕度使用者
最常使用 Tripadvisor
平常會先決定好行程,透過比價網快速篩選符合預算和條件的飯店
目標與需求
希望能夠快速地篩選條件,輕鬆地找到理想的飯店,減輕規劃出遊的精力
訂房使用者
最常使用 Booking
旅遊前一兩週會先開始查詢飯店,平常會使用Booking訂感興趣的飯店
目標與需求
希望看到更多相同的飯店,例如之前搜尋過台中,之後首頁能顯示更多台中飯店
使用者在不同的狀態,所在意的資訊不同。通常使用者會多方面的比較資訊,挑選的過程中,不一定會馬上就做決定。因此在設計上可以對應不同的情況,給予使用者關注的資訊。
只會關注目的地資訊
快速瀏覽焦點,篩選關注的資訊、接著搜尋目的地飯店。
希望看到熱門與主題推薦
瀏覽焦點資訊或是推薦飯店,找到旅遊靈感後搜尋。
顯示最近瀏覽飯店
藉由最近瀏覽,提醒近期感興趣的飯店
推薦相同目的地飯店
藉由搜尋紀錄,推薦目的地的熱門飯店
優化網頁的排版,提供更清楚的資訊內容,使各項功能更加直覺、提升瀏覽效率,讓第一次使用首頁的使用者,能立即看到最新消息和優惠資訊,幫助使用者輕鬆找到旅遊的靈感。
將遵循網站的設計系統來維持所有頁面的一致性,包括相同的設計風格和使用體驗。
將使用簡明易懂的視覺設計和文案,讓使用者能更直覺的找到所需的功能。
將網頁元件依不同裝置寬度的比例設計,確保網頁在各種使用情境都能正常顯示。
透過Wireframe進行發想,專注於資訊架構與使用者體驗上的優化,快速發想各種的可能性,並與開發團隊共同討論,找尋最合適的優化方向。
將首頁的主視覺更換成符合旅遊感、台灣景色、飯店的照片,並將照片的色調整成網頁的主色與輔色。
優化後的精選商品能看見範圍比原本的多,排版也更具有視覺上的變化,這樣的設計能讓使用者在進入首頁的第一幀畫面,更容易看到每週精選商品的訊息。
原本的設計目的是想讓使用者能夠快速進入搜尋頁面瀏覽商品,因此在畫面上顯示較多選項。但在訪談中,使用者認為選項數量過多,因此對於熱門度的感受並不強烈,所以在優化中將熱門目的地安排在搜尋欄下方,並選擇排名較前的景點,搭配Icon圖示,來提升熱門度的視覺感受。
從訪談中了解到使用者的操作習慣,發現當使用者搜尋過後,第二次返回首頁的時候,提供最近瀏覽項目的功能可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。這不僅可以降低使用者記憶需求,也能讓使用者將有興趣的飯店新增到旅遊清單中進行比較。
當頁面上的資訊較多時,有些使用者需要更引人注目的刺激才會注意到某些功能,過去這項功能經常被忽略,所以在優化中嘗試調整物件上的比例,營造視覺上的躍動性,除了強調主體外,最大的區塊也能放置較重要的資訊,如最新消息或是主推飯店,而加入標籤與價錢,目的是為了讓使用者能清楚地了解內容的性質和價錢。
在訪談的時候,使用者對原本的精選主題和熱門飯店感到困惑,由於原本的熱門飯店只有文字表示,經常被誤認為是分類按鈕。另外,在使用習慣上,若要搜尋熱門飯店,通常會到商品列表使用熱門度排序。因此,在首頁放置熱門飯店的效益並不大,反而是放置具有主題性的飯店,會幫助到尚未有目的地的使用者,因此採用優化精選主題飯店為設計方向。
原本的文章顯示的文字較少,使用者會希望能先預覽多一點文字,才能決定是否點進文章,因此調整了圖文的比例,改善標題與內文的閱讀層級,並挑選放置熱門城市的文章,幫助使用者從文章得到旅遊的靈感。
在團隊開始導入設計方法後,這個專案也開始從使用者的角度來進行優化設計,與過去相比,這有助於團隊清楚地了解使用者的痛點,雖然導入的過程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研究,但卻能夠更精確地進行設計驗證,並用適當的方案來解決真正的問題。